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从战略层面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生态,但是并不意味着战术上有什么变化。应该说**和中央军的大规模摩擦已经得到遏制,但是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冲突并没有停止。

西路军第9军一个团在长安事变之前就占领了古浪,并摆出姿态一副常驻不走的样子,让西北三马极度不安,再加上宁夏马宏逵和青海马步芳见马步青吃了亏,三马倾巢而出。十多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河西走廊一带。[]

红9军经过西河整编换装,有2师六团,军属装甲合成团和一个炮营,全军编制六千人,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全军都是久经战场的精锐部队,弹药充足,还有了一个机械化部队,完全已经超出了三北三马可以想象到的程度。

由于古浪等地县城非常小,人口也少,不能驻扎太多的部队。红9军25师,27师两个师驻扎在古浪外控制制高点,孙玉清、陈海松和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以及师团干部和军直属属部队驻扎在县城内。

所以,敌人并不清楚9军竟然还有步战车、突击战车、75毫米野战炮等重型武器。

马元海并不清楚红军真正的实力,只觉得红军的步兵武器比他们强,但是他认为己方的人数数倍于敌,在加上骑兵的优势,要收拾占据古浪城的红9军还是有把握的。

金家庄敌前线指挥部,青马高层正在讨论红军进驻西北的应对之策。一条山青马的失败。让青马开始觉醒,如果战略不对头,下面的仗一样要出问题。

作为青马接替负有一条山大败责任的马廷祥,马元海认为:“徐部是共军中作战及长途流窜中最凶悍的一股,如果我军与共军面对面的正面作战,在实际的兵力装备上我们比不过共军,也斗不过共军。

这次战役,是我们求生存,保家乡,维护教门的战争,只能险中求胜,万万不能失败!

我以为河西走廊这个地方,走廊二字非常恰当,过了乌鞘岭,一直到嘉峪关,南有祁连山,北有蒙古戈壁,中间是一条狭长的通道,共军要想越过祁连山南下,困难甚多,实在无法克复;想穿过蒙古戈壁,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惟一的一条可行之路,只有一直沿着河西走廊向西逃窜。

以我的看法,对共军不宜再迎头拦截或围堵,最好的办法是尾追。我们有的是骑兵,发挥骑兵的机动特长,天天将共军的殿后部队,截去一部,从武威到嘉峪关的狭长通道上,很能截去一大部分共军的兵力,这种切尾的办法,共军只能忍痛,不可能回头护尾,所用兵力不多,收获的效果一定可观。

如果共军经过长途流窜,疲惫之余,占领城池顽抗,我则用大力围攻。因为骑兵沿途疲劳追击之结果,共军休整和给养都成问题,以饥饿和疲惫之军,盘踞城池,绝没有攻无不克之理。最终迫使红军以重大伤亡离开我青马的地盘。”

青马高层都认可马元海的战略是对头的,决定对进驻古浪的红9军予以围攻,迫使红9军向西撤离,并实施“切尾”战略。

不可否认,马元海确实是一个有足够战略头脑的人,他制定的战略,确实抓住了西路军的七寸。假如西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愤怒之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愤怒之翼并收藏怒海穿越之征服1934最新章节146、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