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内夫利特究竟是何等人物?

鉴于他后来在中国的常用名字是马林,以马林著称于世,此后行文为照顾习惯,改用马林。

1922年7月30日苏联《真理报》所载《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一文,清楚地表明了马林的重要地位。只是《真理报》公开发行,不能把这位做秘密工作的人物的姓名捅出去,因此文中以“×同志”作为代词。

“图_中_不_figure_0038_0010_em”

“图说”马林(左三)与列宁(左四)“/图说”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原文如下: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同一次会议(引者注:指1922年7月17日会议)上,×同志作了关于中国问题的报告。×同志在中国待了一年半,不久前刚回来。他仔细地研究了这个大国混乱不堪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他认为,中国的政治操于强列之手,而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国国内尚无完全成形的阶级)并不发生有力的影响。在孙中山政府统治下的南方进行着民族主义运动,它得到侨居国外的中国大资产阶级帮助。

由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哺育的知识分子是这个过家最活跃的一股力量。但是,这场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一般中国人民中间,在农民中间却引不起丝毫反响。农民的大多数是租种小块土地的小佃农,他们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情况是如此之独特,与其他国家农民的境遇相比又是如此之不同,以至直到如今也无法为他们制订出任何一个总的土地纲领。

处于外国资本家统治之下,而又是大工业中心的华中(上海),还不具备由中世纪行会组织和秘密组织向现代工会转化的可能性。南方的情形则不同,在这里,居于领导地位的孙中山的党对工人阶级也有着明显的影响,无产阶级同这一组织之间甚至有内部联系。这一点从最近有组织的海员大罢工中可以看出。广东的许多工会小组组织得很好,很集中。那里已拥有五万名有组织的工人,其中海员工会最强大,有一万二千之多。

随后,报告人详尽地描述了中国极其复杂的内部关系,在那里,大国之间尔虞我诈,彼此倾轧,为此他们竞相利用中国的各个派别。孙中山反对北京的斗争,是南方拥护改革、反对北方满洲反动统治阶级的民主制(引者注——原文如此)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孙中山看来遭到了失败。虽然南方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条件很有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政府也希望运动有所发展,可是我们在那边的同志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形象去加强联系工人群众。他们推行宗派主义政策。把自己毫无起色的工作和背离群众迫切利益的现象归咎于什么非法地位。中国青年,尤其大学生,乃是极易接受社会主义的人。但还谈不上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

现在,红色工会国际和共产国际在中过,特别在南方,具有卓有成效地推进工作的十分适宜的土壤,因此,问题应当认真地加以讨论。……

决定委托×同志起草致中国共产党和日本共产党的信。

能够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上作关于中国问题的长篇报告,又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