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苏俄关注着东方,列宁关注着东方。在派出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前往中国之前,俄共(布)早已秘密地试图与中国的革命者建立联系。

种种绝密的内幕,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终于解密。

十月革命爆发之后,俄罗斯苏维埃政权处于国内混乱、国际围剿之中,中国北洋军阀政府封锁了中俄边界,使中俄交通阻断。

列宁在万般困难之中,仍想方设法寻觅着东方的战友。在他看来,中国革命一旦兴起,那就是对新生的苏俄的最有力的支援。

列宁最初多次接见过的中国革命者,据苏俄档案记载,俄文的名字叫“ЛауСиуджау”。早年的中译名为“鲁苏杜”。

“鲁苏杜”何许人也?查遍所有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也找不到这样的名字。

后来,根据“鲁苏杜”当年所担任的职务——中华旅俄联合会会长这一线索寻找,这才查清他的中文原名叫“刘绍周”,又名刘泽荣。

刘绍周,即便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人物词典》上也查不到的人物。在当年,却是列宁三次接见过的中国工人代表——历史,差一点淹没了他的名字!

刘绍周,他的俄语比汉语讲得更流利。虽说他是地道的中国人,1892年出生在中国广东西江之畔的高要县,那里蔗林成片,以盛产“端砚”著称;不过,他五岁时便离开了这片炎热的土地,随着父亲来到俄国。俄国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上完小学、中学,以至就读于彼得堡大学物理系、彼得堡工业大学建筑系。如此这般,他成了俄国的华侨。

俄国的华侨并不多。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十万中国劳工根据俄国企业和中国包工所订的合同,来到这寒冷的北方邻国,成为那里的苦力。于是,华工猛然增多。一贫如洗,使他们本能地站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一边。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作威作福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华工、华侨和留俄的中国学生们联合起来,在1917年4月18日成立了中华旅俄联合会。

二十五岁的大学毕业生刘绍周富有组织才干,当选为会长。

十月革命之后,在中华旅俄联合会的基础上,1918年12月中旬在彼得格勒成立了旅俄华工联合会,刘绍周又当选为会长。这个华工联合会拥有近六万会员,声势不小。刘绍周成了华工们的领袖。12月30日,刘绍周在莫斯科召开了旅俄华工联合会第一次群众大会,号召华工坚决和苏联工人站在一起,并肩战斗。华西里,亚历山大罗维奇当选为莫斯科分会主席。

列宁注意到这支华工队伍。刘绍周被任命为彼得格勒市苏维埃委员。列宁还亲笔作如下批示:“务请所有苏维埃机关工作人员对刘绍周(泽荣)予以一切协助。”

受苏联外交部的委托,旅俄华工联合会创办了《旅俄华工大同报》,在华工中进行革命宣传。

1919年3月2日至6日,当列宁在莫斯科召开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两名中国代表出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