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不久,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8卷第1号《新青年》杂志,面目一新。

这一期的封面上画着地球和一东一西伸进画面两只紧握着的手,暗喻中国人民和苏俄人民手携手。

这一期杂志新辟“俄罗斯研究”,由杨明斋等撰写介绍苏俄新貌的文章。

这一期杂志推出了“重头文章”,即陈独秀的《谈政治》,把他和胡适、张东荪的分歧公开化了。陈独秀写道:

我们中国不谈政治的人很多,主张不谈政治的只有三派人:一是学界,张东荪先生和胡适之先生可算是代表;一是商界,上海底(的)总商会和最近的各马路商界联合会可算是代表;一是无政府党人。……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风云人物,《新青年》杂志的台柱。如今,《新青年》的主编在《新青年》上点名批判胡适,意味着《新青年》编辑部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陈独秀鲜明地指出:

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但我们要认真了(解)政治底(的)价值是什么,决不是争权夺利的匀当可以冒牌的。

陈独秀谈及了《新青年》:

外边对于本杂志的批评,有许多人说《新青年》不讨论政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陈独秀说及了胡适:

最近胡适之先生著《争自由的宣言》中已经道破了。这篇文章开口便说:“我们本不愿意谈实际的政治,但是实际的政治却没有一时一刻不来妨害我们。”要除去这些妨害,自然免不了要谈政治了。

胡适原先曾是陈独秀的“亲密战友”。正因为这样,当蔡元培恭请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陈独秀却说他只是暂代,待胡适从美国归来请他担此重任。

胡适,曾与陈独秀有过亲密的合作,曾是《新青年》的一支笔,擂响了新文化运动的辈鼓,被陈独秀称赞为“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振聋发聩的“文学革命八条件”,即不用典、不用陈腐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俚语、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须言之有物(即胡适致函陈独秀自我介绍的“八不主义”)。此文的发表,在中国平静的文坛上卷起一阵狂澜。

胡适在《新青年》上积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必须用白话来做文学的工具”。

他用白话做自由诗,写白话文学剧本,写白话文,领一代之先。

胡适在《新青年》上抨击孔教,抨击旧礼教,主张女子解放,提倡教育改革。……

倘若用“丰功”两字形容当年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也并不过分。

然而,一起冲锋陷阵,一起呐喊前进,陈独秀、李大钊向“左”转,胡适向右转,渐渐分道而驰。《新青年》在分化。

最初的论战在李大钊和胡适之间展开。

那是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被捕,《新青年》虽然暂停。但主持《每周评论》的是胡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