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动荡之中,分化是必然的。不光是“老伙伴”胡适转向,“新伙伴”张东荪也转到了对立面。陈独秀的《谈政治》之中,点了胡适的名,也点了几个月前还在新渔阳里六号高谈社会主义的张东荪的名。

就在《谈政治》刚刚发表,英国的一位名人受梁启超之邀,来到中国讲学。他叫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他成为名人,由于他同兼三种身份:他是道地的数学家,曾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三卷。他的“罗素悖论”对20世纪的数学产生过颇大的影响;他又是一位唯心主义哲学家,创立“中立一元论”,在当时被誉为世界三大哲学家之一;他又反对侵略战争,倡导世界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判刑下狱,获得人们的同情和赞颂。这么一位大名人光临中国,自然引起一番热闹。

罗素在中国各地演讲,鼓吹“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Guild,亦即行会。“基尔特社会主义”,亦即劳资合作的改良主义。

张东荪是梁启超的“老伙伴”,一起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同创“研究系”。当这位由梁启超请来的贵客前往湖南讲演时,张东荪便专程奉陪。

返沪之后,1920年11月5日,张东荪在他主编的《时事新报》上发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教训》。11月6日,又发《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这两文蓦地引起一番论战,空前的激烈。

与张东荪的论战,除了此前《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的《论政治》,早在1920年5月16日,《星期评论》第50号便已刊登署名汉俊(即李汉俊)的《浑朴的社会主义者底(的)特别的劳动运动意见》,批驳了张东荪在5月7日《时事新报》上发表的《为促进工界自觉者进一言》一文,尖锐地指出张东荪“是走头(投)无路的社会主义,走头(投)无路的社会主义者”。

算起来,这一回是第三次向张东荪开火,那火力格外的猛烈。

张东荪的文章刚一登出,马上引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注意,决定立即组织反击。因为他的文章鼓吹:“我们也可以说有一个主义,就是使中国人从来未过过人的生活的都得人的生活。而不是欧美现行的什么社会主义什么国家社会主义什么无政府主义什么多数派主义等等。所以我们的努力。当在另一个地方。”

就在张东荪文章发表的翌日——11月7日,邵力子主编的《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连发两文,批驳张东荪。两文的作者分别为望道(陈望道)和江春(李达),言辞空前尖锐激烈。

陈望道的《评东荪君底(的)“又一教训”》,那话火辣辣的,指出张东荪“转向”了:

“东荪君!你现在排斥一切社会主义……却想‘开发实业’,你所谓‘开发实业’难道想用‘资本主义’吗?你以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难道你居然认定‘资本主义’作唯一的路吗?”

“东荪!你旅行了一番,看见社会沈(沉)静,有些灰心,想要走旧路吗?”

“我怕东荪君转向,社会更要沈(沉)静,又怕东荪君这时评就是转向的宣言!”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