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陈独秀在维经斯基帮助下,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第一个热烈地作出响应的是北京的李大钊……

1920年7月中旬,一位来自北京的二十三岁的小伙子,敲响了上海渔阳里二号的黑漆大门。他一见到陈独秀便连声喊“陈教授”。他在陈独秀在这里住了下来。

此人是北京大学极其活跃的学生。虽然他是理科学生,如今却已是以政治为职业了。他穿梭于京沪之间:

1919年6月,当全国学联在上海成立时,他作为北京学联的代表到上海出席大会,住了一个来月;

1919年底,为了躲避警察搜捕,他从北京逃到上海,与张东荪、戴季陶、汪精卫、胡汉民过从甚密,直至1920年5月才返回北京。

隔了两个来月,这一回他又来上海——正值暑假,而北京的局势又日渐吃紧。

这位活跃分子,便是张国焘,字恺音,又名张特立。1897年11月26日,他出生在江西萍乡。

他的家,如他自己所说,是“地主乡绅之家”。张国焘的父亲当过浙江省象山县知事,算是一县之“父母官”。

在中学时,张国焘便喜欢英语和自然科学。1916年10月,这位“江西老表”来到北京,一举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预科。

起初,他埋头于数理化,不闻窗外事。自从陈独秀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那一期又一期在北京大学出版的《新青年》,叩响了他的心扉。他开始思索和关注国家的命运。北大,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他身处在这中心之中,受到新思潮的启蒙。

李大钊深刻地影响了他。如他自己所述,“由于他(李大钊)的影响,使我增加了对与(于)社会主义的兴趣。”与此同时,他“与无政府主义的黄凌霜、区声白等同学也来往频繁。中文版的无政府主义书刊如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人的著作我都涉猎过。”

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张国焘崭露头角。“五四”前夕——5月3日晚,在北京大学法科礼堂的全体学生大会上,张国焘和许德珩等上台慷慨发言。5月4日,张国焘是游行队伍中的活跃人物。

他擅长社交,联络各界人士。这样,他也就被推选为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这成为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起点。

依然是李大钊,给了他莫大的影响。他晚年所著《我的回忆》,自1966年起在香港《明报月刊》连载,内中这么写及李大钊:

李大钊先生是北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心人物,他所主持的北大图书馆成为“左”倾思潮的发祥地。

我景仰李大钊先生,彼此交往,最初与马克思主义无关。虽然他是我的指导者,我们的相处却似朋友。

消息灵通的李大钊先生常以俄国革命作为谈助,我们也时常据以研究俄国事态的发展。李大钊先生不是说教式的人物,他过去一直没有向我宣扬过马克思主义。很注意实际的资料和比较研究。以往我们的接触多半的为了商谈具体问题,到这次我由上海北返,才开始集中注意社会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商谈的出发点还是救国的途径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