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经斯基没有回到派他到中国的出发地——苏俄远东门户海参崴,却坐上火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道西行,在贝加尔湖畔的伊尔库茨克下车。

伊尔库茨克是苏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处于安加拉河与伊尔库特河的汇流处。不过,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依靠在1898年建成的西伯利亚大铁道。

当维经斯基还在中国的时候,共产国际执委会为了加强对远东各国革命运动的领导,决定设立远东书记处。这个远东书记处便设在伊尔库茨克——那是1921年1月作出的决定。

在此之前,只是俄共(布)设立了远东局。那毕竟只是俄共(布)的机构。尽管维经斯基来华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同意,但他是由俄共(布)远东局派出的。

维经斯基来华,还负有“考察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的可能性”的使命。经过他的考察,显然,在上海设立这样的机构的时机尚不成熟。

维经斯基从中国寄出的报告,以及萨赫扬诺娃在上海关于同朝鲜侨民革命者建立了联系的报告,使共产国际意识到必须设立负责远东事务的专门机构——远东书记处。

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是在俄共(布)西伯利亚执行局东方民族部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过,后来的实践表明,把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设在伊尔库茨克是很不恰当的,因为这是一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地方:从莫斯科出发,要坐两周左右的火车,才能到达那里,而从那里到海参崴,也得坐十来天的火车。这是一个与莫斯科、与远东各国的联系都不甚方便的所在。

西伯利亚为皑皑冰雪所覆盖。维经斯基从结着冰花的玻璃上朝外望去,一片白茫茫。火车在慢吞吞地沿着西伯利亚大铁道西行。漫长而单调的旅行生活使他感到疲惫。

离开广州时,他不过穿一件薄毛衣而已。在伊尔库茨克下车时,他全身用皮革包裹着——皮大衣、皮帽子、皮靴子。

在车站迎接他的是一位比他年长七岁的西伯利亚人,名叫鲍里斯·扎哈罗维奇·舒米亚茨基。虽然不过三十五岁,但眼角、前额已有了明显的皱纹,高高的个子,一身军装,披着一件骑兵长大衣,头戴布琼尼式军帽。他紧紧拥抱着从中国归来的维经斯基,连声说:“欢迎!欢迎你!”

舒米亚茨基已被共产国际执委会任命为远东书记处的负责人。他同时也是俄共驻西伯利亚的全权代表。他是一位久经考验的老布尔什维克。

他,1886年出生在西伯利亚的上乌丁斯克(今乌兰乌德)。在贫瘠、严寒的土地上成长的他,十二岁就不得不前往赤塔的铁路工厂里做工,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

舒米亚茨基在十七岁时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党。两年后,他成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工人武装起义领导人。起义失败,他被沙俄当局通缉。后来他逃亡拉丁美洲的阿根廷。

1913年,二十七岁的他重返祖国,加入了俄共(布)。他成了俄共(布)西伯利亚党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做过地下工作,打过游击,参加过反击高尔察克的战斗。他被任命为俄共(布)中央远东局委员。由此,他被指定为共产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未来小说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